望向未来

“产品不只是研发实现的所有功能的综合体,它们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成功的产品无不关注情感。” Norman 在《情感化设计》中如是说。现场体验了Rokid的功能,对人工智能、科技的一些经年的思绪片段,又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AI有的只是今天和当下。记忆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堆1和0,而人在回忆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类似穿越的体验,我们无法精准无误地记录所有细节。可以说绝大部分的记忆都是出自我们自己的主观加工,跟我们的经历、性格息息相关。也许对所有事件的记忆是否精确,决定了人和AI在思维上的差异。情感沟通渠道人类为什么追求科技的进步?更高、更快更强的技术,归根结底是为了使自身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而其背后指向的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比起高高在上地宣讲让人云里雾里的技术,调动用户对产品产生正面的情绪,反而更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因为,一旦这种正面的渠道开启,人们就会调动起自身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去弥补产品的缺憾,与之建立积极的“沟通”。在极力追求个性化的当下,产品的功能的设计早已不是研发人员能够主导的了,最理想的状态是将产品转化成大众的梦想的寄托,而研发设计人员则负责“助产”,促成“它”的诞生。



Between the words通过语音指令控制机器并非最理想的体验,它只不过是用语音替代了物理开关而已;人的心中有一万种映像,但可以有语言对应的表述也许不过五百,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多都属于尚未进入广泛交流范式的私人句式。言语做为通用的简易交流工具,又怎能承担如此个性化、专属性的沟通任务?从产品开发初始,即引入具体终端用户参与指令设计是一项有远见的设计,它旨在消解产品与用户“初次”见面的尴尬,减少磨合期,也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定制化的工作量。如果只是满足于表面上的语音指令交流,是不会做这种规划,由此可以看出一项产品的抱负与眼界。



“只要民众深信不疑,自然就会依据这个信念行动。许多预言最后终于成真,唯一的凭借只是信心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阿西莫夫《基地前传》指向未来的设计科幻片也好、科技产品也好,人类对未来的憧憬从来都是基于当下,现在什么是美的,现在什么是好的,未来只是基于这些价值取向,向我们能够奢望的极限趋近。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界面、外观设计也同样如此。就仿佛人类将神祗描绘成人的样子一样,对于承载对未来憧憬的智能机器人,最先的想象必然是接近人的外形的。当设计风格从拟物化转向极简主义、抽象化后,拟人外形的机器人反而显得缺少神秘感与魅力。可见,转变的趋势已经开始萌芽,人类中心主义的设计思维很快会被更加自由的理念所超越。



左宜右有

联结左右脑,关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分享关于认知、思维、艺术的精读体验。

微信号:QuickFlip



LOFTER:浮生絮语·得意忘言   http://lazecate.lofter.com/post/3b2d0b_8abbc75

文章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