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梦想,一生的追求

儿时的梦想,一生的追求。  
偶然在某杂志上看到了这个标题,被吸引了过去。满怀期待地去读,结果那文章组织混乱、不知所谓,唯一的优点大概就是起了这么个好名字吧,勾起我无限沉思。(现在回顾一下本文,觉得我的文也有不知所谓的嫌疑:P)  

我曾经用了好几年的时间为一个梦想而努力,最后却失败了,至今我也无法判断这个失败是祸是福,但毕竟我是求而未得,想起来总是有些心酸的。现在我仍然有花数年时间为一个梦想而努力的勇气,但却缺乏激情了,或者说是缺少那种冲动。很多时候,人生的转变都有可能是某种冲动促成的。一旦开始,就很难回头,有的时候即使回头了,你走过的这段路的影响也会一直作用于你。能够一生追求儿时的梦想,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对我来说可能有点难吧,小的时候我的梦想是当考古工作者,那个时候对于历史、探险很感兴趣。小学三年级开始啃学校图书室的大部头,比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等。这么说起来,看书似乎是多年未变的兴趣爱好:)。小时候比较喜欢看科幻(那个年代的科幻著作我基本都看过)、推理,尤其还喜欢看《XXX10大未解之谜》这样的书,总梦想着某天由我来将这些谜解开了。这个梦想持续到了初中(也可能初中没有梦想……),高中的时候我的梦想变得有些现实,那时候我希望当一名医生,最原始的动力是希望帮家人们看病,另一个原因大概就是看电视啥的觉得当医生很酷吧。但这个梦想后来就不了了之,许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听说某医科高材生由于受不了自己已经杀死2000多只小白鼠和2只猴子的事实,奋而弃医谋它的时候,我庆幸当时没有一时冲动走上为这个梦想努力的道路。现在我非常怕自己养的东西死掉,也见不得血腥的场面,肯定是当不了医生的。  

儿时那考古工作者的梦想对我的影响也还算深远吧,现在喜欢一些有历史渊源的东西、喜欢走走看看都是受这个影响吧。其实,最有可能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时期其实是大学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充分发展了个人能力、心智等等,具备一定的技能,并且站在了人生的一个关键路口。小的时候,由于掌握信息不足、也缺乏判断能力,所以那时的梦想很大程度上是在做梦。而大学时期,社会作为外力条件也在敦促个体做出选择,迈出自己的起点,并且大学生也有能力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可谓内外因齐全。  

我想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就是同样一件东西,为什么自己那么强烈地想要拥有,但却费尽千辛万苦而不得,偏偏被别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我想,大概可能有这么几种情况:1.每个人对自己的痛苦最敏感,别人究竟付出多少你并不知道;2.自然界是个讲究互补的领域,有些个体适合这个方面,能轻易有成;而有些个体则适合另一个方面。但你以为你会满足于因天赋而轻易得到的东西吗?那可未必。也是缘自听到的某个座谈节目,发言人的有段话我很认同,他说,我们对某件事物的热爱恰恰是来自于我们为之付出的艰辛,是这付出促使我们对其珍之重之。这就是为什么人都倾向于不珍惜那些容易得到的………  

似乎思维发散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我其实是想说,我也有儿时的梦想,但却不一定能成为一生的追求。
文章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