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欣赏的一点心得

平安夜去看了一场话剧,三个小时的话剧,第三个小时我基本是半梦半醒地过来的……  
纵观一下最近看得几场演出,我对欣赏这些东西有了些微薄的想法,写出来晾晾。先从话剧说起吧,看得话剧叫《包法利夫人们——名媛的美丽与哀愁》,据说在香港和台湾都演得挺成功的,不过毕竟他们这次面对的是我这个大陆观众:)现在我反省一下,它让我犯困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吧:  
首先,整个话剧跟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还是有点关系的,而我没看过原著……于是乎,这部分就看不懂,带不进去。  
其次,话剧的剩余部分以综艺节目的形式穿插,是很典型的台湾综艺节目的风格——就是那种口无遮拦外加闹剧不断的形式。这种形式整个热闹、博人一笑也可以,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就会略显乏味。再说,我对娱乐圈阿、上流社会人的哀愁阿也没啥体会,自然无法有深刻感受。  
第三点,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所谓话剧,自然对白是很重要的部分,如果其他表演部分都不出彩儿,对白就得字字珠玑——这里我的意思是唤起观众某方面的共鸣。而鉴于以上两点原因,显然我对该剧的对白也没什么匹配的地方了。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唤起这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会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而我要说的是,这几种表达方式中言语虽然是最直接的表达方法,却是最容易弄巧成拙的,很容易变成填鸭式地宣泄自己的观点——当然,确实有人是刻意想这么做的。又想起以前看过的另一句话,“人体验最深刻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传递的,只有去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真谛。”我想这也是我比较偏爱去看、去听、去观察以及研究的原因吧,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信不过那些得自别人说教的认知了,总希望亲自体会一下。从这点上讲,我还是比较喜欢看一些展览、用心听些音乐或者看些舞蹈,因为这类东西的共同特点是—它要表达的东西需要你去寻找、去体会,一百个人可能欣赏出一百个模样,但也可能欣赏出大同小异的结果,也就是说它存在更大的变数或者说自由度,这就是它们的魅力之所在。对我来说,它们的美就在于能调动我的热情参与……嗯,暂时就能想起这么多吧,以后想出更多再补充:)
文章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