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球状闪电》到《三体》

几个月前朋友向我推荐了刘慈欣的作品,直到最近才有时间找来看看。先看的《球状闪电》,好像是《三体》的前篇?我读完后,没有被它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倒是被其中所提到的一些量子理论所触动,觉得这简直都成了哲学了。这种感觉也一直延续到《三体》中。这大概也跟作者的文笔功底有关,他的小说很大一部分吸引人的地方,恰恰是其大段大段地掉书袋、讲述的深奥科学知识。其人物形象塑造并不鲜明,情节及文字亦是平平。不过,谁叫它是科幻题材呢,给军事爱好者以及科学爱好者读还算不错了。  
  第二部看的是《三体》,在处理这部小说时作者的手法已较为纯熟,在构筑情节、烘托气氛方面有所提高。全书情节的推进主要依赖如下几条线索:  
  1.叶文洁与红岸项目——从文革时期到最后,这段情节其实有些鸡肋,感觉并不是很必要的情节,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2.VR游戏《三体》——其实这也是我一直梦想着将来会出现的一种游戏,作者借由该游戏阐述了一种世界观,或者可以说是对人类文明进化的一种认识(我有时也这么想过,跟他的想法有某些相似之处);  
  3.汪淼的经历——这一条是小说的主线,作者用汪淼这个人将三条线索穿插组合起来。最重要的是这次组合做得比《球》要好很多。  
  在本作中,作者似乎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并不是讲故事的最好的方法“。本来嘛,一个故事应该允许读者的充分参与,所以在必要的地方应当留有适当的空白与悬念,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去填补。作者自己在文中的一些观点恰恰也符合这一观点。他曾在小说中举了个例子,说有两幅画,一幅是广阔的蓝天上浮着若有若无的浮云,一幅是熙熙攘攘的清明上河图,究竟哪一幅所涵盖的信息更大呢?显然是前者,可见有时候露在表面的部分远远不能说明整体,而那些隐藏在背后的、若有若无的部分才真正令人关注。  
  我一直在对事物的观察认识方面很敏感,或者可以说对世界观等哲学问题有种内在的自觉追求,但无奈的是了解的知识有限,经常会钻进牛角尖或者思维混乱,只得作罢。有的时候又仿佛刻意逃避这种思考的痛苦一般,经常绕开这些问题。然而读这两部小说的时候,这种思维的火花又被激活了,尤其是在我自己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常有一种莫名的静寂感,仿佛其它事物都不存在的感觉,只有大脑在不停的运转,顺着文章中提出的观点的思路不停地思考、反驳。这种感觉并不令人好受,你清楚地感觉自己收缩在眼睛这扇窗户的背后,它会让你联想到灵魂出窍;有的时候我会选择听音乐或看片的方法将这部分思维甩去,也不知道别人读的时候什么感觉,也许我太敏感了。《三体》的前半段给人一种孤寂的绝望感,还有一种崩塌般的迷惘,这感觉不是来自作者的文笔而是来自他所描述的观点与想法,也许我的接受力太好了,很容易被带入其中。我猜作者自己在构筑这些情节的时候,也很痛苦甚至混乱;以致于在小说后半段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情节和线索组织水平的下降,觉得有种敷衍的味道。  
  说到这里,对这两部小说的感觉也就说完了。接着我想说下另一个问题,小说中都涉及了环保主义者对科技发展的痛恨,以及那些激进分子反社会进步的思想和行为。有那么些时候,我顺着他们的思路陷入迷茫,情绪有些低落,但随后又逐渐释怀:尽管人类的文明存在很多不足,甚至对生态造成很大影响,但换个角度想,难道人类的发展不能算是地球演化的一个过程吗?有生命的东西终究会死亡,就连恒星也逃不过最终毁灭的命运,那么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应当可以看作等同于“老虎吃掉兔子,蝗虫毁灭庄稼”一样的现象。我们可以提倡环保,因为这能够最大可能地延续整个人类种群和文明,但仅仅由于这些副作用就要阻逆发展潮流,甚至毁灭人类文明,就显然是可笑的了。虽说人类灭绝和恐龙灭绝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如果人类都不存在了,环保还有意义吗?还有一点切身体会就是,人类的人文、艺术成就是不容忽视的,当我们对科技的飞速发展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憎恨的时候,不妨投身到人文和艺术殿堂中,它们绝对能使你平静释然。美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和文明的。
文章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