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从朋友圈看到前几日去世的大...




















偶然从朋友圈看到前几日去世的大师何藩(ho fan)的作品,二维静态照片中传递出节奏感、戏剧性,自然引发观者的故事猜想。感觉有点结构主义风格的构图,似乎很贴合拍照那个年代的审美范式,总之看着照片抑制不住激动,一口气在 pinterest 上钉了能找到的照片。 他的作品很少单独拍人的照片,而是以人为主角,描绘人与周边环境的对立,产生戏剧性的张力。而黑白照片的环境则如画布一般,被大师巧妙地切割,形成节奏感。

LOFTER:浮生絮语·得意忘言   http://lazecate.lofter.com/post/3b2d0b_b6ceffb

望向未来

“产品不只是研发实现的所有功能的综合体,它们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成功的产品无不关注情感。” Norman 在《情感化设计》中如是说。现场体验了Rokid的功能,对人工智能、科技的一些经年的思绪片段,又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AI有的只是今天和当下。记忆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堆1和0,而人在回忆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类似穿越的体验,我们无法精准无误地记录所有细节。可以说绝大部分的记忆都是出自我们自己的主观加工,跟我们的经历、性格息息相关。也许对所有事件的记忆是否精确,决定了人和AI在思维上的差异。情感沟通渠道人类为什么追求科技的进步?更高、更快更强的技术,归根结底是为了使自身的生活更加舒适、便捷,而其背后指向的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能。比起高高在上地宣讲让人云里雾里的技术,调动用户对产品产生正面的情绪,反而更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因为,一旦这种正面的渠道开启,人们就会调动起自身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去弥补产品的缺憾,与之建立积极的“沟通”。在极力追求个性化的当下,产品的功能的设计早已不是研发人员能够主导的了,最理想的状态是将产品转化成大众的梦想的寄托,而研发设计人员则负责“助产”,促成“它”的诞生。



Between the words通过语音指令控制机器并非最理想的体验,它只不过是用语音替代了物理开关而已;人的心中有一万种映像,但可以有语言对应的表述也许不过五百,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多都属于尚未进入广泛交流范式的私人句式。言语做为通用的简易交流工具,又怎能承担如此个性化、专属性的沟通任务?从产品开发初始,即引入具体终端用户参与指令设计是一项有远见的设计,它旨在消解产品与用户“初次”见面的尴尬,减少磨合期,也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定制化的工作量。如果只是满足于表面上的语音指令交流,是不会做这种规划,由此可以看出一项产品的抱负与眼界。



“只要民众深信不疑,自然就会依据这个信念行动。许多预言最后终于成真,唯一的凭借只是信心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阿西莫夫《基地前传》指向未来的设计科幻片也好、科技产品也好,人类对未来的憧憬从来都是基于当下,现在什么是美的,现在什么是好的,未来只是基于这些价值取向,向我们能够奢望的极限趋近。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界面、外观设计也同样如此。就仿佛人类将神祗描绘成人的样子一样,对于承载对未来憧憬的智能机器人,最先的想象必然是接近人的外形的。当设计风格从拟物化转向极简主义、抽象化后,拟人外形的机器人反而显得缺少神秘感与魅力。可见,转变的趋势已经开始萌芽,人类中心主义的设计思维很快会被更加自由的理念所超越。



左宜右有

联结左右脑,关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分享关于认知、思维、艺术的精读体验。

微信号:QuickFlip



LOFTER:浮生絮语·得意忘言   http://lazecate.lofter.com/post/3b2d0b_8abbc75

It is not an office, it is a kingdom

看看King 公司委托Adolfsson & Partners设计的新总部,简直就是 candy crush 的主题乐园么,推荐各类幼儿园、游乐场所参考:P



King 公司的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它以开发了风靡全球的手机游戏 Candy Crush saga(糖果传奇)而闻名。 





 ↑ Adolfsson & Partners 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家设计公司。他们融合了包括 Candy Crush在内的King 公司的200多款游戏中的多个场景、角色于室内设计中,设计了一组色彩亮丽、充满想象力的场景。 







 ↑ Adolfsson 团队对游戏中的元素包括色彩、角色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再设计,将它们以壁纸、玻璃贴纸和实体装饰物的形式运用到空间中,形成了很高的识别度,于是就建立了实体空间与虚拟游戏的连贯性。 



 ↑ 有的区域用了西班牙设计师Patricia Urquiola设计的 班达斯(Bandas)纹饰的地毯和沙发



 ↑ 深绿色背景的小图书馆,还有壁炉哦

King 公司的这个新总部位于一座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建筑中,总共有两层,包含430个工位,42个会议室以及一个室内公园和一个内部图书馆。由于 King 公司的采用敏捷开发的工作模式,因此要求工位灵活可重新规划,并且会议也较多样化,既有临时的站立会议,也有参与人较多时间较长的会议。Adolfsson 团队设计的42个会议室,每个会议室都拥有不同的视觉设计(以 King 公司的某款产品为背景)以反映不同的概念主题。



     ↑  可休息、也可供小团队展开讨论 







 ↑ 不同主题、功能的会议室 



      这样的上班的地方,没人想下班吧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


LOFTER:浮生絮语·得意忘言   http://lazecate.lofter.com/post/3b2d0b_6d77c12

《艺术与视知觉》:极简与扁平化探源(1)

最近读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这本书很是入迷,总觉得视野又开阔了,文中主张人的视知觉有种简化的倾向,令我似乎明白了极简主义、扁平化设计流行的理论依据了。

本篇算是开端,接下来的章节中会分别阐述形状、色彩、位置、空间和光线等直觉范畴中所包含的种种能够创造张力的性质。 

1视知觉

视觉是一种感觉,但又不同于触觉、味觉、听觉、嗅觉等那样直接。我们虽然“看到了”,但严格意义上说,我们的眼睛并没有直接“接触”到任何对象(界面、物体、声波或者气味 ),这种“非直接性”,甚至可以说成视觉是一种直觉,更令我们的视觉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或干扰。

本书提到“视知觉”这个概念,是因为作者认为没有事物是独立存在的,看到一个物体,就意味着在整体中给它分配一个位置。也就是说,每一次观看就是一次“视觉判断”。我认为作者强调视知觉,原因就是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的主观因素必然会参与这种观看,因此这个过程中有“知”的环节。

> “一切知觉式样都是能动的。而知觉式样所具有的这个最基本的特征,恰恰又是对艺术最有用的一个特征。 ”           -节选自原文后记

2心理简化趋势

作者认为我们的以往经验在潜意识中构建了一个”隐藏的式样“。这个”隐藏的式样“是我们评价视觉对象平衡值的”参考架构“。当我们观看时,图形对象与我们脑中的参考架构组成了一种”力场“。我们的视知觉有一种追求平衡的趋势,为了便捷而迅速地判断,显然最有利的办法是以”参考架构“为坐标,考察对象的偏差。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产生了张力,令视知觉的对象在观看者眼中看来产生了运动。



当外部的式样模糊不清的时候,为了寻求一种高效的认知,主观因素就会起作用,比如我们的焦点、我们的预期和偏好等等。我们会趋向于将其理解成我们认为最接近的式样,这就是一种简化的趋势。也可以称之为寻求”经济“的趋势。

> “表现性取决于我们在知觉某种特定的形象时所经验到的知觉力的基本性质——扩张和收缩、冲突和一致、上升和降落、前进和后退等等。当我们认识到这些能动性质象征着某种人类命运时,表现性就会呈现出一种更为深刻的意义;而且,在涉及到任何一件个别艺术品时,我们也都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这种深刻意义。”                                     -节选自原文后记



例如,上图左边,当黑球处于正方形中心的时候,看起来最稳定,而在其他位置的时候,我们总能感觉像是有如上面右图那样的力场作用于黑球,让我们会感觉黑球有某种运动的趋势。

“ 表现性是所有知觉范畴中最有意思的一个范畴,而所有其它的知觉范畴最终页都是通过唤起视觉张力来增加作品的表现性。 ”                                      –节选自原文后记

下一章预告:

心理(视觉)平衡与物理平衡 

=======================================

左宜右有

联结左右脑,关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分享关于认知、思维、艺术的精读体验。

微信号:QuickFlip



LOFTER:浮生絮语·得意忘言   http://lazecate.lofter.com/post/3b2d0b_656f5e8

看柴静的《穹顶之下》

看柴静的雾霾调查,本来很反感朋友圈铺天盖地转发这种帖子,不想凑这个热闹,但后来偶然看了进去,就一口气看完了。虽然对于一些推理我感觉存在逻辑问题(比如,先说煤厂电厂排放超标是一大主因,后来又说散煤虽然占的比例小确实排放量超过其他大厂的量等等),但瑕不掩瑜。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尽管她声称这是“她与雾霾的一场私人恩怨”,但她始终能够努力站在一个观察者的中立立场,将牵扯问题的环保、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原因等相关方面的渊源一一呈现,并且列出其他国家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和手段。她呈现给我们的是以雾霾为表象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深层问题,这不是简简单单抓住某一个点穷追猛打就能解决的问题。经济发展、城镇化、制度建设、环境保护等等互相牵制、矛盾丛生,能否解决问题可能取决于能否激发一种理性地、积极的社会共识,发动群体的创造力、通过一场大规模的长期博弈来为所有人争取希望。我从片子中看到了当前我们社会中人的思维能力逐渐提高,也越来越多地能够以成熟的态度处理问题。我也真心佩服柴静在这样一场演讲中能够既提出问题、给出分析,又能尝试提供解决方案。最难得的是她一直在努力避免自己的言论产生消极的偏激理解,还给所有人积极的希望。

应该补充一点的是,柴静是作为一个团队的代表跟我们分享这些观点,它背后反映出一群人在思维意识上的转变,即使是这种类似新闻、纪录片、研究报告的东西中,也难免受主观影响,难免不会出现先得出结论再去找论据,选什么留什么舍什么都会反映参与制作的人的观念…

朋友圈里后来热烈讨论《穹顶之下》,一个朋友转了下面一段话给我:

“转:关于柴静这个调查,我尊重她的勇敢和奉献,感谢她的付出,但是没有任何医学证据表明她女儿的病是雾霾造成的(很多先天疾病也许是基因缺陷造成的,即受精卵结合分裂时刻就已决定),医学表述是“雾霾会增加患病概率”,没有一个严肃医生敢说她女儿的病是由雾霾造成的。所以,谢谢柴静采取行动就好,不用牵扯母亲的伟大和奉献之类说辞,柴静说“这是我跟雾霾的私人恩怨”,只能说,她科学素养不够。”

我的意见呢,是同意有些地方是有些需要科学考证,我看到这则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要不怎么说先有结论再去找论据呢,但也没法要求一个媒体人要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科学素养。难得的是她因此出发去做了,也谨慎控制产生的影响。谁都知道做得越多也错的越多,即便如此还是去做了,至少勇气可嘉。

LOFTER:浮生絮语·得意忘言   http://lazecate.lofter.com/post/3b2d0b_60236e5

【南京博物院】憨态可掬萌物汇

看南京博物院的展品印象最深的就是各种形态生动的动物造型,由于通常采用体态丰满四肢粗短,加之眼神拟人化,故萌态十足,令人忍俊不禁。江南地区大约历来能工巧匠辈出,尤其擅长这些动物造型。南朝石刻的灵动动物造型绝非偶然。







>  ↑ 青铜错金银牺尊       
>
> 这头牛腿短身子圆滚加上一双突出的大眼睛,萌态毕露,生动极了,当时就走不动路,围着转了好久 。其实中国古代在造型上并不缺乏写实的能力,看这牺尊面部和通体的肌肉线条就可见一斑。







>  ↑ 铜鹿造型,看点在于鹿的动感造型,表现了鹿有力蹬地的,似是在撕扯藤蔓上的果实,紧绷的肌肉相当写实,做成灯的造型极富趣味。



>  ↑ 石刻狮子威风凛凛,飘舞的鬃毛让狮子活了过来,像马上会从墙上扑下来。



> ↑ 青铜卧鹿中国古代很喜欢做鹿的造型,这只铜鹿据说是用来做铜镜架子的,把铜镜放到鹿角上,多有想象力啊。





>  ↑ 这只东汉错银铜牛灯是我最喜欢的一件展品,造型风格略偏写实,但牛通体的错银花纹装饰却充满了抽象性、神秘感。  






 ↑ 微张的嘴巴和卷曲翘起的尾巴这两处细节都使牛看起来更生动活泼。



>  ↑ 铜牛灯短腿水牛萌萌哒,最妙的是牛角同时是导烟管道,将烟导到牛的腹部,腹部装着水,烟溶于水就防止了对室内空气的污染。



>  ↑ 大云山汉墓出土的鎏金铜犀牛,超写实,可是圆瞪的大眼睛和圆滚滚的屁股卖了萌。







>  ↑ 明初石狮子比北京看到的明清狮子造型更生动,依然有较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小短腿和圆滚滚的身段,再加上拟人化的表情似乎是南京一带造型的标配,这种造型从青铜器一路沿袭南北朝的青瓷和时刻中,造型愈加抽象、夸张,一直到明代的石刻中仍然能够依稀感受得到这种风格,萌萌哒。

===========

左宜右有

联结左右脑,关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分享关于认知、思维、艺术的精读体验。

微信号: QuickFlip



LOFTER:浮生絮语·得意忘言   http://lazecate.lofter.com/post/3b2d0b_5d652a5

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



明清以降,晋唐宋元书画是书画鉴藏家们的首选目标,藏品中有无晋唐宋元画,被认为是判定一位鉴藏家是否为真正大家的标准。庞莱臣的收藏趣味也离不开上海地区传统书画收藏圈的影响。他的书画收藏基本倾向于唐、五代、宋、元名家作品和吴门、明四家、董其昌为代表的晚明文人画、清四王及其传派,指向所谓“南宗正脉”。 



关于装潢、钤(qian)印形制

庞莱臣鉴藏印有:“虚斋鉴藏”、“虚斋审定”、“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庞莱臣珍赏印”、“虚斋珍赏”、“莱臣心赏”、“臣庞元济恭藏”等等,而书画扇面则钤盖“莱臣藏扇”印。在装裱方面,庞莱臣沿用古制,虚斋所藏古画,大多按照一定规制进行重新装裱。 



>  ↑ 文征明的《石湖清胜图》

此次庞莱臣展品合璧大展倒是一次现场体验中国书画史的重要机会。以往上中国美术史时讲到的宋元名家、明清名画,你都有机会亲眼见到真品。珍品太多,这里我只列出了对自己有触动的作品。 


    ↑ 王蒙的《丹山瀛海图》 真品在细节上的笔触令人惊叹



> ↑春山伴侣  明 唐寅   
>
> 唐寅的山水很特别,尤其是山体形状的描绘,看过几次后,再见他的作品很容易就能识别出来。



> ↑临溪水阁图明 仇英 
>
> 细到极致



> ↑秋山隐渔图清 吴历 



>  ↑ 王原祁《九日适成图》 
>
> 对此图也是总也是百看不厌。



>  ↑ 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  ↑ 文征明《万壑争流图》
>
> 文征明的画跟他的书法一样工整严谨,一笔一划一板一眼,虽不是特别赞同,但也佩服这份功力。

最有趣的是吴历等人的仿古山水册,山水笔法百科全书一般,将各种笔法一一列出。这些大家无不在钻研前人笔法上下过苦功。又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似乎也并非纯写意,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人对山水的见识终究要受到地域的局限,笔下的山水、笔法也就各不相同了。 去过中国南北东西很多地方,每每见到以往未见过的山景,总会联想起以往见过的山水画,心中会一时了然,原来那画里所绘非虚,都是有原型的。下面列的山水,仿佛也是一些列山水风景照,带我重温以往见过的山山水水。



>  很特别的山景

















江南一带温润潮湿,远处山水往往若隐若现,有虚有实,有时竟是黑白笔墨才最能表现那种氤氲缭绕,疏淡相间的影像。





=======================

左宜右有

联结左右脑,关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分享关于认知、思维、艺术的精读体验。

微信号:QuickFlip



LOFTER:浮生絮语·得意忘言   http://lazecate.lofter.com/post/3b2d0b_5be999a

遗址上的博物馆-六朝博物馆

南京六朝博物馆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之子–贝建中先生领衔的贝氏资深设计团队担纲设计,体系化地将贝氏建筑模数、贝式建筑几何、贝氏建筑光影运用于此,于2014年8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

在我看来,这是一座融合了最新近展示理念的博物馆。它将展馆和展览设计相结合,少有地将灯光、舞台设计思路应用到展厅设计中,细节到展柜玻璃的选择上都有花一番心思。



> ↑馆内沙盘结合视频投影讲述南京的建城史

六朝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即三国吴(或称东吴、孙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这六个朝代。而这些朝代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建都建康城(即今天的南京市)。



建在遗址上的博物馆

在六朝博物馆负一层,有一段长25米、宽10米的六朝夯土墙遗址。2008年,考古工作者在博物馆所在地块地下2米深处发现了这处夯土墙,经考证为1700年前六朝建康宫城的建筑遗址,正是因为这处千年遗址的出土,才有了今天的六朝博物馆。


↑馆内布景



↑与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山水有些类似的设计

园林式空间组织

大约因为是贝老的儿子的建筑事务所承办设计,博物馆的展厅体验跟苏州博物馆很类似,都给人一种游览于园林中的感觉。而六朝博物馆由于主题专注于六朝文化,场景设计更容易与一组产品在主题上达成统一。因此,策展设计中往往一个展厅展示某一类主题的展品,同时展厅布景、甚至背景音乐也围绕该主题进行包装,如竹影、流水造景等等。







重策展重情境体验

游览于六朝博物馆中,最大的感觉就是体验一流。设计人员充分站在参观者的角度去考虑每个细节。如电影和游戏一般,他们把每个展厅当做一处场景来综合考虑,灯光、布景、背景音乐、说明信息都是烘托展品的工具,目的在于引导观众注意展品、对它产生兴趣进而主动探索与之相关的信息。



在博物馆二层的观众休憩区,根据“兰亭雅集”的意境,特别设计了一处曲水流觞的小品,四周挂着书法作品《兰亭序》,摆放的长方形矮座椅则是根据东晋墓葬内出土的陶榻设计制作。座椅上设有两个耳机插孔,观众只要自带耳机就可以欣赏到《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六朝琴乐。置身其中,整个人的身心也在清雅静谧的氛围中得到了放松。

关注投射在每件展品上的灯光



选用不易折射的玻璃,并精心设计灯光投射角度



情境带入


↑六朝人杰专题展入口处的布景。戏剧性地调动观众的感受力,带入到运筹帷幄,纵横天下的情境中。



↑通透的展柜使展厅感觉更宽敞,采光效果也更好。

多媒体技术应用

从微电影到导览 APP,虽然使用的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术,但胜在稳定地实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看过太多黑着屏闲置在一角的触摸设备,我渐渐觉得新技术并不是万灵药,还是要考虑表达和传达的信息,选用能实现的工具即可。APP 导览







展品看点

作为专门展示六朝文物的博物馆,其展品的数量以及重要程度自然不及几大博物院,不过由于展陈设计的突出表现,也有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展品。

“舞台聚光灯”下的展品



> 青莲瓷瓶
>
> 精心设计过的灯光,甚至考虑了周围环境和玻璃折射效果,形成了舞台聚光一般的效果,自然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六朝人的名片



> 名刺相当于今天的名片。去人家拜访时递上名刺,一般开头都是“XX 顿首/再拜”之类的。

=======================================

左宜右有

联结左右脑,关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分享关于认知、思维、艺术的精读体验。

微信号:QuickFlip



LOFTER:浮生絮语·得意忘言   http://lazecate.lofter.com/post/3b2d0b_5b35834

中而新,苏而新-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坐落在苏州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是由贝聿铭设计的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贝聿铭祖籍正是苏州,狮子林原本就是他家的园林。他深知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苏州园林的设计元素和苏州城市建筑的风韵。而苏州博物馆正是贝聿铭成功融合传统建筑与现代特征的封刀之作。







苏州作为一座文化古城,有着2500年的历史,尤以吴文化及园林建筑而闻名于世。粉墙黛瓦的传统民居和如棋盘般分布的河道水系更是其久闻于世的城市名片。 



建筑色彩中国传统空间美学十分讲究以景叙情,情景交融,色彩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往往有自己固有的基本色调。苏州青白相间的地域色调体现了这种精神特质,黑白灰延续千年已成为苏州城的文化色。 



 

>  将中国山水画抽象提炼成几何形景观。每次经过总是忍不住对它赞叹不已。

几何形提炼

贝老设计的特色之一。以三角形(菱形)作为内外造型的母体元素反复运用。无论是体块切割,还是立面开窗以及屋面钢结构屋架、天窗,都用得恰如其分。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而又统一的视觉冲击。



园林式空间

苏州博物馆以园林或府第般一间一间“厅堂”为单元体,再以回廊连接各个单元空间。环绕建筑穿街过巷,也是苏州城总体印象的缩影。在细节景观上,设计妙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移步换景等手法。在局部连桥、观景亭的设计上甚至直接映射了几处著名苏式园林中的景观。



片石山水以壁为纸,以片石营造出米芾山水画的意境。 



紫藤园于博物馆中偶然撞入这样一种空间总是惊喜的

让光线来做设计

除此之外 ,苏州博物馆的采光设计也是令人影响深刻之处。很多空间在日间依靠自然光就完全满足采光需求。这跟建筑中多用开放式钢结构和玻璃不无关系。因此,虽然色彩上多以黑白灰为主,整个空间却给人以清雅和煦之感。







建筑永远是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贝聿铭充分考虑其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周围建筑的 “context”,提交了自己的一份解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项设计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即从传统中求 “新” 求 “变”,避免新建景观脱离城市文化血脉和风格,也就使城市景观文化记忆得以延续。

===============================

左宜右有:

联结左右脑,关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分享关于认知、思维、艺术的精读体验。

微信号:QuickFlip



LOFTER:浮生絮语·得意忘言   http://lazecate.lofter.com/post/3b2d0b_5ad9a41

|